首页 > 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

吴太伯传第一

2025-10-05

吴太伯传第一

后汉赵晔撰

吴之前君太伯者,后稷之苗裔也。后稷,其母台氏之女姜嫄,为帝喾元妃,年少未孕,出游于野,见大人迹而观之,中心欢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践之,身动,意若为人所感。

译文:吴国先前的君主太伯,是后稷的后代。后稷,他的母亲是台氏的女儿姜嫄,是帝喾的正妃,年轻的时候没有怀孕,到野外游玩,看见巨人的脚印就去观看,内心十分喜悦,喜欢那脚印的形象,于是就踩了上去,身体有了反应,感觉好像是被人触动了一样。

后妊娠,恐被淫泆之祸,遂祭祀以求,谓无子,履上帝之迹,天犹令有之。

译文:后来怀孕了,担心会遭受淫乱的灾祸,于是进行祭祀来祈求,说自己本来没有儿子,只是踩了上帝的脚印,上天却还是让她有了孩子。

姜嫄怪而弃于阨狭之巷,牛马过者,折易而避之;复弃于林中,适会伐木之人多;复置于泽中冰上,众鸟以羽覆之,后稷遂得不死。

译文:姜嫄觉得奇怪就把他扔到狭窄的小巷里,路过的牛马都绕道避开他;又把他扔到树林里,正好遇上很多伐木的人;又把他放在湖泽的冰面上,众多鸟儿用羽毛覆盖保护他,后稷因此得以存活不死。

姜嫄以为神,收而养之,长因名“弃”。

译文: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是神,就收养了他,等他长大后就给他取名叫‘弃’。

为儿时,好种树禾、黍、桑、麻五榖,相五土之宜,青、赤、黄、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麦、豆、稻,各得其理。

译文:他小时候,就喜欢种植禾、黍、桑、麻等五谷,能观察各类土地适合种植的作物,无论是青土、赤土、黄土、黑土,还是山陵、水边、高地、洼地,粢、稷、黍、禾、蕖、麦、豆、稻等作物,他都能根据土地特性种植得很合理。

尧遭洪水,人民泛滥,遂高而居。

译文:尧遭遇洪水,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迁往高处居住。

尧聘弃,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研营种之术。

译文:尧聘请弃,让他教导百姓在山上居住,根据地形开辟田地,研究种植的技术。

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

译文:三年多以后,外出赶路的人脸上都没有饥饿困乏的神色。

乃拜弃为农师,封之台,号为后稷,姓姫氏。

译文:于是任命弃为农师,把台地封给他,赐号后稷,以姬为姓氏。

后稷就国为诸侯,卒,子不窟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间。

译文:后稷前往自己的封国做了诸侯,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继位。当时正值夏朝衰落,不窋失去了官职,逃到戎狄部落之间。

其孙公刘。

译文:他的孙子名叫公刘。

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

译文:公刘仁慈善良,走路不踩踏新长的草,驾车时避开芦苇。

公刘避夏桀于戎狄,变易风俗,民化其政。

译文:公刘为躲避夏桀而来到戎狄之地,他改变当地的风俗,百姓都被他的德政感化。

公刘卒,子庆节立。

译文: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继位。

其后八世而得古公亶甫,修公刘、后稷之业,积德行义,为狄人所慕。

译文:后来过了八代,到了古公袒甫,他继承了公刘、后稷的事业,积累德行,推行道义,受到狄人的仰慕。

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币金玉重宝,而亦伐之不止。

译文:薰鬻族的戎人结怨前来攻打古公,古公给他们进献犬马牛羊,他们还是不停攻打;又进献皮裘、布帛、黄金、美玉等贵重宝物,他们仍然攻打不止。

古公问何所欲,曰:“欲其土地。”

译文:古公问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说:“想要这片土地。”

古公曰:“君子不以养害。

译文:古公说:“君子不会因为供养百姓的土地而伤害百姓。”

害所养,国所以亡也,而为身害,吾所不居也。”

译文:为了保全土地而损害应该养育的百姓,这是国家灭亡的原因,而为了土地而伤害自身,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古公乃杖策去邠,逾梁山而处岐周,曰:“彼君与我何异?”

译文:古公于是拄着拐杖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定居在岐周,说:“那些君主为了土地残害百姓,和我有什么不同呢?(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这样的君主)”。

邠人父子兄弟相帅负老携幼,揭釜甑而归古公。

译文:邠地的百姓父子兄弟相互带领着,背着老人、带着孩子,扛着锅具归附古公。

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

译文:住了三个月,建成了城郭;过了一年,建成了城邑;过了两年,建成了都城,而且人口是当初的五倍。

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吴仲;少曰季历。

译文:古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仲雍又名吴仲;小儿子叫季历。

季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

译文:季历娶了太任氏为妻,生下儿子昌。

昌有圣瑞,古公知昌圣,欲传国以及昌,曰:“兴王业者,其在昌乎?”

译文:昌有圣祥之兆,古公知道昌是圣人,想把国家传给他,说:“能够兴盛王业的人,大概就是昌吧?”

因更名曰季历。

译文:于是把他改名为季历。

太伯、仲雍望风知指,曰:“历者,适也。”

译文:太伯、仲雍看出了古公的心意,说:“历,就是嫡传的意思。”

知古公欲以国及昌。

译文:知道古公想把国家传给昌。

古公病,二人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译文:古公生病后,二人假称去衡山采药,于是前往荆蛮之地,剪断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穿上夷狄的服装,以此表示自己不能被立为国君。

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

译文:古公去世后,太伯、仲雍回来奔丧,丧礼结束后,他们又回到了荆蛮之地,当地的百姓尊奉他们为国君来侍奉,他们就给自己的国家取名为勾吴。

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

译文:吴人中有人问:“为什么把国号取为勾吴呢?”

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

译文:太伯说:“我作为长子居住在国内,会断绝继承的可能。”

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

译文:应当受封的人,是吴仲啊,所以我自号勾吴,这不是很合适吗?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勾吴。

译文:荆蛮之地的人认为他们有道义,跟随归附他们的有一千多家,共同拥立他们建立了勾吴国。

数年之间,民人殷富。

几年的时间里,百姓变得富足起来了。

遭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

译文:到了殷商末年,国势衰败,中原地区的侯王屡次兴兵打仗,太伯担心战祸波及到荆蛮之地,于是就筑起城来,城墙周长三里二百步,外城周长三百多里,城在西北角落,名叫故吴,百姓都在城中耕田劳作。

古公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而三让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让”。

译文:古公生病,快要去世时,命令季历把国家让给太伯,但太伯三次推辞不接受,所以说“太伯三以天下让”。

于是季历莅政,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

译文:于是季历开始执政,修治先王的基业,坚守仁义的准则。

季历卒,子昌立,号曰西伯,遵公刘、古公之术,业于养老,天下归之。

译文:季历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号称西伯,他遵循公刘、古公的治国方法,致力于养老之事,天下人都归附他。

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滨而往。

译文:西伯使天下实现了太平,伯夷从海滨前往归附他。

西伯卒,太子发立,任周、召而伐殷。

译文:西伯去世后,太子发即位,任用周公和召公来讨伐殷商。

天下已安,乃称王,追谥古公为大王,追封太伯于吴。

译文:天下已经安定,于是称王,追谥古公为大王,把吴地追封给太伯。

太伯祖卒,葬于梅里平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简子叔达、达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强鸠夷、夷子余乔疑吾、吾子柯庐、庐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吾子禽处、处子专、专子颇高、高子句毕立。

译文:太伯去世后,被安葬在梅里的平墟。仲雍继位,这就是吴仲雍。仲雍去世后,他的儿子季简继位;季简去世后,他的儿子叔达继位;叔达去世后,他的儿子周章继位;周章去世后,他的儿子熊继位;熊去世后,他的儿子遂继位;遂去世后,他的儿子柯相继位;柯相去世后,他的儿子强鸠夷继位;强鸠夷去世后,他的儿子余乔疑吾继位;余乔疑吾去世后,他的儿子柯庐继位;柯庐去世后,他的儿子周繇继位;周繇去世后,他的儿子屈羽继位;屈羽去世后,他的儿子夷吾继位;夷吾去世后,他的儿子禽处继位;禽处去世后,他的儿子专继位;专去世后,他的儿子颇高继位;颇高去世后,他的儿子句毕继位。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虞公以开晋之伐虢氏。

译文:这时,晋献公灭掉了周朝北面的虞国,虞公因此为晋国进攻虢国打开了通路。

毕子去齐、齐子寿梦立,而吴益强,称王。

译文:句毕的儿子去齐、去齐的儿子寿梦继位,吴国更加强大,于是寿梦称王。

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

译文:从太伯一直到寿梦这几代君主在位的时候,吴国时常与中原各国互通、进行朝见会盟,吴国也因此逐渐称霸。

(选自《吴越春秋》)


Copyright  ©  2024- 河北吴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4075435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