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不记文字,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的论述内容主要围绕“清静”二字展开,全经文部分共分为三段,探讨研究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讲述了道家核心的“道”本体论以及强调“清静”的重要性,主张修道者要澄心守静、减少欲望,看透一切皆虚无的本质,坚守道德,从而真正清静无为。
《清静经》,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经中以发挥“清静”两字为主,简明地叙述了道家修心养性的基本原则。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
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聖道。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
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
得悟道者,常清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