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
吴氏文化

家谱寻根与姓氏文化

2024-10-24

   01.jpg

       有人说,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部家族史。可见大的家族在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力。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陌生人见面的第一句寒暄,往往是“您贵姓?”如果姓氏相同,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笑称“原来是一家子”。

下面,我从最基本的姓氏来源以及家谱常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仁义礼制最文明,中华传统要传承。

       只认银钱不认人,家谱家风上日程。

       欲想了解民族命运,必先了解民族文化。

       姓是怎么来的?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燧人氏,风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被称为中华第一姓。其子华胥氏,中国人的人祖,因此我们叫做华人。生下伏羲和女娲。中华姓氏之源的主体实际上主要来自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伏羲风姓、黄帝姬姓、炎帝姜姓是我国姓氏起源的三大系统。

       在不少地区有按照辈分取名的习俗,同一家族中辈分相同的人在名字中用同一个字表示辈分,所谓辈分,是指家族成员之间的世系。

       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

明朝大移民持续了50年,前后共进行了18次,覆盖了554个姓氏。即使是从世界史的角度看,也算得上是比较大规模的一次移民之举了。洪洞大槐树移民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典故: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脚的小趾指甲都是两片,被称为“复甲”。

       所以才会有人说:我们500年前是一家。

       大宗与小宗所谓宗,就是祖的意思,古人把他分别为嫡庶与亲疏。把同姓都叫同宗,但又分为大宗和小宗。

       大宗小宗: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亲:宗亲,一祖之下的血亲,千古一脉,绵延数千年,血浓于水。族内人,与父方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称作亲。主要是父系血亲和嫁入或入赘本族的人,以及未出嫁的姐妹姑表。

       姻戚:族外人,与母方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称作戚。

       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记录姓氏家族成员之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原则上宗谱、族谱、家谱是记载人名、世系、生殁、事迹的谱牒。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

除嫡长子以外所有的分支都纳入的这种谱牒为宗谱。

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

       家谱寻根方式

       一、祖籍地的确切记载(包括文字和口传);

       二、始祖名;

       三、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所处年代;

       四、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的其它旁证资料。比如是那个郡望,和谁是本族,与谁是近亲等);

       五、现存家谱的字辈及排列情况;

       六、家族的迁徙史。

       上面资料能收集整理多少是多少,积累越多,离真相就越近。

       一、查看家谱和核对字辈。

       一般家谱记载情况最清楚,前三代字辈与老家相同的,是同族的可能性大。寻亲发现前几代字辈相同,后来可能忘记了祖籍字辈,有出现自创字辈现象的;再就是连续三代以上字辈相同的,是本族宗亲的可能性亦大;如果字辈用字及顺序相同,个别用字音同字不同者,或许是传承口误,可以认定是同宗。

       二、无家谱但可查老辈坟头碑记。

       据多数宗亲寻根的经验,发现迁出族人一代祖或二、三代祖的坟头一般都刻有碑记,记录自己迁自哪里,以供后代寻亲之用。

       三、无家谱,无碑记。

       注意收集老人口传关于迁移的情况,如祖居地名、庄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故事传说等等。

       四、四面出击,寻求帮助:

       1、在当地论坛发贴;

       2、在当地百度吧发贴;

       3、加入当地的聊天群;

       4、网上搜索当地同姓。

       寻根艰辛,实非一日之功可成。只有持之以恒,持续的关注,尽量的收集、整理、研究与本支相关的各种资讯,涓涓细流,终汇成海。

       多多注意,口头传说,神位牌,神主(轴),墓碑,其他碑刻,牌坊,家谱,手抄,简记,村记,县志,档案等。对于不愿意上家谱的族人,有三种方法,一是名字永不记录于家谱,二是记载上,三是注明一下,何年何月何日某某某不愿意上家谱。

       附录家谱家训

       中华朱子家训(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xiū)。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yōng sūn)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tuó)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李 氏

敦孝悌,严教诲

睦宗族,修祠墓

重丧祭,谨嫁娶

尚勤俭,崇礼让

 张 氏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

          宜尽诚敬,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

          作养人才,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严杂禁言。

          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刘 氏

骏马骑行各出疆,

任从随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

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

二七男儿共炽昌。

杨 氏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

       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

       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

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秦 氏

【秦氏家训】

尊宗敬祖、孝道为先

大气洪量、厚德胸宽

修文习武、效我先贤

琢玉成才、身教言传

良才俊彦、出自苦寒

爱国兴邦、遵纪守章

学诗学礼、能言善立

襟怀坦荡、诚信直刚

慎思笃行、博学明辨

勇于攀登、求是立新

芝兰之室、友善互帮

朝阳喷薄、族人兴旺

人义美德、弘扬彰显

富贵太平、秦氏永昌

周 氏

乾坤光大,繁荣兴隆;

勋业光辉,照耀祖宗;

智谋高强,超群达众;

邦国丰富,勤也元玄。

小就者,耕读工商,

衣食暖饱,永享小康太平日;

大成者,立说封疆,

造福社会,将作大木柱长天。

陈 氏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

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

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

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

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

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

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

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勤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忽视品德的不足。而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就包含有这样的教化功能。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一:儿童

       从婴儿到少年

       1、汤饼: 指出生三天的婴儿。古时有个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时会邀亲友吃汤饼。

       2、襁褓: 不满周岁的婴儿。襁褓(qiǎng bǎo)原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初度: 满周岁的婴儿。《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4、生小: 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5、孩提: 古代指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2—3岁的儿童。

       6、垂髫: 指7岁的女孩和8岁的男孩。①髫(tiao),指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儿童在跑动时,下垂的头发会一颠一颠地抖动着,像是人的点手招呼的动作。②髫(tiáo),幼童时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龆年:即儿童换牙之年之意,泛指8岁的男孩。龆([tiao)指儿童换牙。

       7、教数之年: 指9岁儿童。

       8、黄口: 指10岁以下儿童。黄口原意是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

       9、外傅之年: 指10岁儿童。古代贵族子弟10岁时出外就学,因所从之师称外傅,因此,外傅之年就作为10岁孩子的代称。语出《礼记·内则》:“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10、总角: 9—14岁儿童的泛称。古代9-14岁的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二:男子

       从少年到中年

       1、舞勺之年: 指13—15岁的男孩。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勺是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

       2、舞象之年: 指15—20岁的男孩。“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是成童的代名词。出自《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3、束发之年: 又称束发。也指15—20岁的青少年。束发就是将头发束起来。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就束发为髻(jì),叫成童;20岁时行冠礼,叫成年。

       4、弱冠: 指20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身体还不壮实,所以称做弱冠,后来泛指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5、而立之年: 指30岁的男子。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因此而立之年作为男子三十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不惑之年: 指40岁的男子。形容人到四十岁的中年时能明辨事理,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7、旷夫: 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8、冠者: 指成年人。出自《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女子

       从少年到中年

       1、金钗之年: 指12岁的女孩。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就要带金钗,所以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金钗之年的典故出自南朝梁•武帝所作的《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大意是说,这些女子头上的钗饰非常多,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因此,女子在12—14时,就开始打扮自己,以求能嫁得如意郎君。

       2、豆蔻年华: 指十三四岁的女孩。豆蒄(kòu)比喻处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3、及笄之年: 指15岁的女孩。汉族女子在15岁时举行笄(jī)礼时取字。笄(jī),是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头发的一种簪(zān)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4、碧玉年华: 又称破瓜年华,指16岁的女孩。女孩16岁时如出水芙蓉般含蓄而不失典雅,是最美好的年纪,称碧玉年华来代称16岁的女孩是最形象的。破瓜年华有二层意思。一是指古代女子16岁就结婚破处了,所以代指16岁女子。瓜在隶书及南北朝魏碑体中可拆成两个八字,两个八加起来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5、桃李年华: 指20岁的女子。桃李:桃花和李花,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花信年华: 指24岁的女子。意思是24岁的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7、待年: 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8、梅之年: 指古代女子在24岁(花信年华)到出嫁这段时间的称谓。

       9、半老徐娘: 指已婚三四十岁风韵犹存的女人。“徐娘”叫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的一个妃子,虽然年过芳龄,却还打扮的十分的风骚,故有“徐娘半老,犹尚多情”一说。

       10、怨女: 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四:老年人

       1、杖家之年: 指50岁的男子。意思为年过五十可以在家拄拐杖。出自《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又称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知命之年的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2、杖乡之年: 也称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指60岁的男子。意思是年过六十可以在乡邑里拄拐杖。

       3、杖国之年: 又称古稀、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的男子,意思是年过七十可以拄拐杖行走在全国范围内。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4、杖朝之年: 指80岁的男子。意思是年过八十的老人,上朝见天子的时候也可以拄着拐杖了。这是周礼,以老为尊。拄拐杖是老者/尊者的表示。

       5、耄耋之年: 70—90岁的老人。耄耋(mào dié)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6、鲐背之年: 指90岁的老人。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

       7、期颐之年: 又称期颐,指100岁的老人。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理,一切需期待别人供养或照顾。

       8、黄发: 指长寿老人。老人发白,白久则黄。


Copyright  ©  2024- 河北吴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冀ICP备2024075435号-1 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