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作者 哲匠
本是民间一弱衿
偏凭才干炫津门
二十四项革新术
千百余天座上宾
砥砺前行题柱志
支农下放报国心
天遗海梦回头聚
转眼八旬无素音
这首诗写的是我父亲早年的一些经历。
我的父亲今年八十四岁,是一名教师,退休多年,身体健康,每天吃完早饭便骑上自行车到田野锻炼,然后到自己的书房练习书法,下午休息片刻又进书房了。生活简单且规律。只是有一件事藏在心里,每每想起来都意难平。
我父亲十八岁时怀着一个志在四方的梦想只身一人来到天津,几经辗转,终于顺利的考取了天津毛麻丝技术学校。当时是1958年的8月4号报名,7号考试,9号张榜,10号进学校。父亲说起来仍是记忆犹新。在校期间不仅学到了专业技术,同时也学到了为新中国建设献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且顺利入团。1959年1月1日毕业正式分配到国营天津棉纺二厂,开始进车间学徒,1960年8月10号转为正式职工。工作期间作为技术人员的他因为提出了二十四项技术革新而轰动全厂。在国棉二厂厂长的鼓励下,掀起了一股向吴志国同志学习的浪潮。于是各种的会议都邀请他去作报告,谈经验。五一,十一,厂庆,都有他的席位。当时他不仅各处开会,还要抓紧研究技术,套用现在的一句话那就是累并快乐着,憧憬着将来成为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其间结识了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技术组长高元棣,两人相见恨晚,一起工作,一起研究技术,形影不离。那段时间也是父亲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
然而,就在1961年的5月份厂里莫名其妙的开始动员一些学徒工回家,名曰支农下放,后来动员对象发展到了转正时间不长的正式职工。开始大家不理解,想不通。后来天津市的领导来做大家的思想工作,解释说,并不是把大家放下去不管了,你们还是国棉二厂的工人。现在国家有困难,需要大家回农村支援农村建设,任务完成后立刻回来,继续用你们的纺织技术为国家做贡献……。慢慢的大家的思想开始转变了,我的父亲表示愿意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农业建设。厂长嘱咐他这次下放的时间不会长,你要快去快回,厂里舍不得你们这些技术骨干。并要求总工会保留他的会籍。就这样,办完了各种相关手续就回老家了。